本刊信息

主 管 单 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主 办 单 位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编 辑 出 版 《现代雷达》编辑部

印          刷

国 内 发 型

邮 发 代 号

国 外 发 行

电 话 025-51821080/81/83/85/86/88

邮 箱 modernradar@126.com

地 址 南京3918信箱110分箱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6(11):1-7, DOI:
    [摘要] (2657) [HTML] (0) [PDF 8.25 M] (188)
    摘要:
    针对雷达导引头在低信噪比下角度估计精度不高、收敛时间过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目标跟踪检测的二维角度估计算法。该算法采用和差差多通道联合滤波,在检测的同时将目标的角度信息集成于伯努利滤波器的状态向量进行递归估计。为了缩短角度估计处理时间,采用FPGA 流水化设计,并对影响角度估计精度的计算节点,采用“浮点数+定点数”和拆分指数分别计算,以提高角度估计精度。通过仿真与测试实验,与检测后跟踪的传统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取得了较好的角度估计性能;此外,该算法单帧处理时间达到了微秒级,角度估计收敛时间短,极大地提高了目标跟踪检测的实时性。
    2024,46(11):8-14, DOI:
    [摘要] (2384) [HTML] (0) [PDF 8.40 M] (103)
    摘要:
    在汽车的自动驾驶领域,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利用传感器探测道路环境,进而建立高精地图用于描述环境特征。全天候适应能力、精确的距离和多普勒速度测量能力使得毫米波雷达成为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应用中传感器的候选者,但目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环境建图中对动目标消除的研究较少。因此,文中使用毫米波雷达设备,深入挖掘环境点云数据中的多普勒信息,提出基于四维点云的雷达栅格建图方法。该方法具有直接在建图过程中消除动目标的特点,可以摆脱对里程计、加速度计等传感器的依赖,有不受光线、尘埃影响的优势,适用于自动驾驶领域复杂天气条件下的环境感知。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实用性。
    2024,46(11):15-21, DOI:
    [摘要] (2501) [HTML] (0) [PDF 4.79 M] (130)
    摘要:
    在信息化作战背景下,全面、精准地掌握战场态势是指挥员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所在。态势生成是指在感知战场要素的基础上,完成态势的估计、理解和预测,形成满足作战需要的态势产品,在探测、跟踪、识别、打击、评估等整个作战流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对海战场态势生成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态势生成的发展历程,包括态势生成概念的由来、基础模型的演进和典型项目的应用;然后,阐述了对态势生成内涵的理解,提炼了高质量的态势生成应具备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对态势生成过程中资源调度、探测感知、融合处理、目标识别、威胁研判、态势分析、产品分发等各环节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最后,对态势生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4,46(11):22-28, DOI:
    [摘要] (2576) [HTML] (0) [PDF 6.80 M] (74)
    摘要:
    对线性调频-二进制相位编码(LFM-BPSK)复合调制信号的参数估计,现有方法在低信噪比(SNR)环境下估计精度较低。针对该问题,文中推导出了LFM-BPSK 信号的Born-Jordan(BJD)时频分布,分析了LFM-BPSK 信号的时频特性,并提出了基于BJD 时频分布的参数估计算法。首先,该算法在BJD 时频变换的基础上使用霍夫变换对LFM-BPSK 信号初始频率和调频斜率进行估计,并将二维的BJD 时频变换转化为一维时域信号,通过降维后的时域信号求解码元宽度;然后,为了探寻参数估计的理论下界,文中还推导了LFM-BPSK 信号参数估计的修正克拉美罗下界(MCRLB);最后,利用蒙特卡洛实验对三个参数进行了测试。仿真实验表明,文中算法在低SNR 下的参数估计精度明显优于现有的算法,其性能接近MCRLB。
    2024,46(11):29-37, DOI:
    [摘要] (2422) [HTML] (0) [PDF 8.57 M] (68)
    摘要:
    现有的杂波谱稀疏恢复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均假设不同距离单元的杂波训练样本满足平稳性条件,但实际系统中存在很多非理想因素,如杂波内部运动 (ICM) ,会造成杂波模型失配从而导致杂波协方差矩阵(CCM)估计不准确,进而使得STAP 处理算法的性能急剧下降。文中针对ICM 情况下的非平稳杂波抑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变分贝叶斯推断的非平稳杂波抑制STAP 算法。首先,通过一种非平稳杂波模型将多个杂波训练样本之间的非平稳性模型化;然后,引入变分贝叶斯推断方法对杂波空时功率谱进行稀疏恢复;最后,估计CCM 实现非平稳杂波的有效抑制。仿真实验表明,在存在ICM 的非平稳杂波环境情况下,文中方法效果优于已有的稀疏贝叶斯学习STAP 方法。
    2024,46(11):38-44, DOI:
    [摘要] (2599) [HTML] (0) [PDF 9.10 M] (60)
    摘要:
    针对多功能雷达信号分选时,采用哪种复杂网络进行分选更为有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有限穿透可视图(ILPVG)算法,并采用不同的复杂网络建立算法,根据复杂网络的拓扑属性和中心性指标进行网络模型分析,然后通过标签传播算法和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检测其社区结构得到雷达信号分选结果。仿真实验表明,在多功能雷达分选场景下,基于ILPVG算法和基于有限穿透可视图(LPVG)算法的复杂网络在网络的连通性和紧密性上都高于其他网络。ILPVG 网络通过标签传播算法得到的子社区结果、雷达分选准确率都高于其他网络,其雷达信号分选准确率比LPVG 提高了3. 46%,且明显优于基于k 均值的和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的分选方法,表明了ILPVG 算法在雷达信号分选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2024,46(11):45-49, DOI:
    [摘要] (2238) [HTML] (0) [PDF 6.13 M] (74)
    摘要:
    由于港口等区域内存在大量建筑物,导致个体识别设备侦收的导航雷达信号受严重多径效应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文中提出了雷达基准时钟周期特征提取方法,并基于该特征在恶劣传播环境下对导航雷达进行个体识别。针对两部某S 波段导航雷达的四种量程工作模式,进行了雷达重复间隔特征提取有效性验证,并构造了线性分类模型进行识别有效性验证,验证了基于基准时钟周期特征的个体识别方法应对恶劣传播环境的有效性。
    2024,46(11):50-55, DOI:
    [摘要] (2248) [HTML] (0) [PDF 7.66 M] (71)
    摘要:
    针对多功能雷达在信号层面分析时样式复杂多变、整体特征表述不全面、提供关键信息能力不足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多层级的多功能雷达行为层面表征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门控循环网络并行处理的融合网络结构。在使用多层级模型清晰有效地表征和分析多功能雷达行为的基础上,结合两种网络分别在局部深度特征提取和全局时序特征提取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对多功能雷达典型功能的行为辨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参数交织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该网络对多功能雷达四种典型功能的行为辨识准确率达到95. 6%,证明了所提的并行网络算法在侦察情报分析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4,46(11):56-63, DOI:
    [摘要] (2606) [HTML] (0) [PDF 13.21 M] (75)
    摘要:
    基于77 GHz 调频连续波雷达,提出了一种在非视域环境下利用电磁波的多径效应从而实现人体目标检测的方法。首先,建立一个多径传播模型,并通过深入分析该模型,提出了一种有效的二维坐标点云生成方法。为了提高波达方向的测量精度,并满足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方差无畸变的改进方法来估计目标的波达方向,这一方法通过迭代求逆运算,显著地降低了运算复杂度。然后,针对多余的静止杂波,引入了主成分分析的杂波抑制手段,通过对回波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滤除了第一个主成分并重构数据,以达到杂波抑制的效果。最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准确地检测雷达视线外的目标。这一研究为未来的雷达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在安全监控和自动驾驶等领域。
    2024,46(11):64-70, DOI:
    [摘要] (2601) [HTML] (0) [PDF 5.17 M] (95)
    摘要:
    相控阵雷达通过电扫描调整波束指向,并通过测量目标回波与预期波束指向的偏差完成目标角度测量。当实际波束指向偏离预期时,将导致目标角度解算存在误差,随着对雷达测角精度要求的提升,波束指向误差对雷达测角性能的影响将成为关键因素。波束指向误差通常可以在微波暗室内对阵面完成标定和补偿,然而,现代大型相控阵因规模庞大而使得在暗室内进行波束指向标定变得困难,甚至缺乏可行性。文中针对基于惯导实现阵面姿态测量的相控阵雷达,提出了一种雷达波束指向误差的外场高精度标定方法。首先,分析了相控阵雷达波束指向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惯导安装误差、电轴机械轴指向误差、波控码计算误差等因素相关;然后,建立了误差传递模型,并基于最小二乘估计原理,给出了一种通过雷达跟踪标校体的测量误差数据解算波束指向误差并予以补偿的标定方法;最后,完成了外场实装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所提方法进行外场标定可大幅降低波束指向误差,对大型相控阵雷达高精度角度测量的工程实现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024,46(11):71-78, DOI:
    [摘要] (2627) [HTML] (0) [PDF 11.46 M] (59)
    摘要:
    为了说明载荷和平台参数设置对星载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文中构建了由9 个子模块构成的星载毫米波雷达正演模拟器,利用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型模拟云场景以及随机数据正演仿真对载荷和平台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分析发现:星载毫米波雷达载荷平台采用天线直径为2. 5 m、轨道高度为400 km~450 km 的配置时,其探测性能相较于云廓线雷达提升超过7 倍;其信噪比达到25 dB 时,可以很好地减小噪声对反射率因子提取的影响;雷达标定常数误差在3. 36%以内时,可以满足反射率因子±1 dB 的探测精度要求;对于轨道高度为400 km 的星载毫米波雷达平台,当姿态角变化大于0. 13°时,其前后两次星下点观测区域完全错位,而当姿态角变化大于0. 75°时,其前后两次星下点位置相差5 km。
    2024,46(11):79-84, DOI:
    [摘要] (2572) [HTML] (0) [PDF 4.08 M] (54)
    摘要:
    针对Stewart 平台传统结构优化设计中,存在的设计过程低效、优化方案不全面以及优化结果不直观等问题,在深入分析Stewart 平台运动特性的基础上,建立平台的运动学方程,并通过仿真技术求解出平台的可达工作空间以及灵活工作空间。文中将多目标蚁狮(MOALO)算法应用于Stewart 平台的结构优化设计,以雅可比矩阵条件数以及可用操作度为优化目标,通过仿真软件得到多组优化解,即帕雷托优化解集;以用作运动模拟器的Stewart 平台为例进行具体的优化设计分析,通过对灵活工作空间体积占比的求解,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Stewart 平台的结构优化设计中,MOALO 算法相较进化遗传算法、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等,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上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覆盖性,更符合实际多目标优化工程设计。
    2024,46(11):85-90, DOI:
    [摘要] (2199) [HTML] (0) [PDF 5.06 M] (53)
    摘要:
    为了提高舰载二维稳定平台船摇隔离效果与稳定精度,对比分析了速度前馈比例-积分(PI)控制器和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控制效果。首先,在二维稳定平台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基于船摇速度前馈的PI 控制器和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并在仿真软件中建立了仿真模型;然后,以实际的船摇运动数据作为激励输入控制模型,分析了常规PI 控制、速度前馈PI 控制以及线性自抗扰控制的纵摇框架的稳定精度,仿真结果表明线性自抗扰控制稳定精度明显优于速度前馈PI 控制;最后,通过海上试验验证了基于线性自抗扰控制的二维稳定平台具有较高的稳定精度,能够满足稳定平台伺服系统的工程化应用和性能指标要求。
    2024,46(11):91-95, DOI:
    [摘要] (2368) [HTML] (0) [PDF 7.45 M] (54)
    摘要:
    为了满足基站和无线局域网应用对全向高增益天线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总巴伦结构的集成化印刷偶极天线的设计。首先,根据3 dB 电桥电路原理,设计了一种集总巴伦结构,并通过仿真软件验证了集总巴伦结构的性能。集总巴伦由微带线和集总元件组成,输入信号进入巴伦后,可以从两个输出端口输出振幅相等、相位相差180°的信号;然后,根据最大传输最小反射原则设计了偶极子天线,并将集总巴伦与印刷在介质基板两侧的偶极子天线集成在一起,完成了巴伦集成型偶极子天线的设计;最后,通过电磁仿真计算与优化,确定了天线的最优结构,并进行了实物加工和测量。实测结果表明,该天线可以在1. 35 GHz ~1. 45 GHz 的带宽范围内实现水平全向高增益辐射。该天线具有重量轻、剖面低、易于调谐的特点,为通信、广播和军事系统终端天线阵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单元天线结构。
    2024,46(11):96-99, DOI:
    [摘要] (2293) [HTML] (0) [PDF 3.24 M] (51)
    摘要:
    文中研究了一种基于超材料的L 频段倍频角锥喇叭馈源,将超材料结构加载到角锥喇叭内壁,得到了辐射特性优良的喇叭馈源。设计优化了一种金属“十字线”状超材料单元,该单元为三维结构,顶部为正交的金属长方体,中心通过金属长方体与喇叭内壁相连接,周期排列形成阻抗超表面。超材料结构在TE 模式和TM 模式呈现不同的波阻抗,在特定条件下可使喇叭内传播模式达到平衡混合,从而实现了波束等化和低交叉极化。仿真结果表明,在1. 35 GHz~2. 70 GHz 之间,馈源驻波小于1. 25,照射角为20°,交叉极化小于-18 dB,代入标准卡氏天线中计算,效率在60%以上,旁瓣在-16 dB 以下,与现有工程常用波纹喇叭和光壁赋形喇叭相比,电性能相当,但在加工难度、制作成本和体积重量方面,该超材料喇叭具有明显优势。
    2024,46(11):100-104, DOI:
    [摘要] (2567) [HTML] (0) [PDF 8.65 M] (60)
    摘要:
    利用真空管峰值功率大、效率高等优势,对基于X 波段行波管的高功率发射组件进行了研究。文中详细介绍了8 通道发射组件设计、高压组件小型化封装及幅相一致性控制等关键技术,并基于以上技术研制了一种8 通道X 波段行波管发射组件。该组件采用一套电源同时给8 只管子供电的集成化设计方法,既提高了组件功率密度,减小了发射组件体积,又能够满足雷达阵面的要求。通过对发射组件各通道幅相一致性调整,进行了8 通道功率合成试验测试,试验数据达到预期的目的,进一步验证了文中所提技术的可行性。该组件是一种新型的行波管放大器发射组件,体积小,功率密度大,且价格相对便宜,为相控阵雷达发射单元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2024,46(11):105-109, DOI:
    [摘要] (2426) [HTML] (0) [PDF 5.93 M] (61)
    摘要:
    设计并实现了一款高性能的宽带中功率放大器芯片,该芯片采用0. 25 μm 砷化镓赝调制掺杂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工艺,并通过运用共源共栅电路结构,显著提升了放大器的增益水平。同时,引入负反馈技术,有效改善了增益的平坦度,极大地拓宽了放大器的工作带宽范围,使其能够覆盖从6 GHz~18 GHz 的广泛频段,满足多样化的无线通信及雷达系统需求。实测数据表明,该芯片在指定频段内实现了稳定的17±0. 3 dB 增益,输入输出回波损耗均优于-10 dB,展现出了卓越的匹配性能。在5 V 工作电压下,电流消耗仅为63 mA,且1 dB 压缩点输出功率高达15 dBm,确保了在高功率输出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此外,芯片设计紧凑,面积仅为1. 94 mm×1. 08 mm,为系统集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24,46(11):110-117, DOI:
    [摘要] (2392) [HTML] (0) [PDF 11.82 M] (52)
    摘要:
    车内人员不安全行为的预警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于驾驶员的危险行为检测,乘客的危险行为往往被忽视,因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车云算力协同的驾乘人员危险行为分析算法。首先,通过基于粗粒度深度估计的检测和人员身份分析模型区分驾驶员与乘客;然后,通过基于ByteTrack 多目标跟踪的检测模型检测乘客是否越位,并通过头部姿态估计与疲劳状态检测的多任务联合模型检测驾驶员的危险驾驶行为;最后,将危险行为视频片段上传云端进行校验。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基于粗粒度深度估计的检测模型和人员身份分析模型相比感兴趣区域法的F1-Score 提高了5. 1%,多任务联合模型中的头部姿态估计分支相比LwPoser 模型F1-Score 提高了5. 2%,疲劳检测分支相比YOLOv6s 模型平均准确率均值提高了2. 4%,且校验中使用云端高精度模型F1-Score 提高了7. 6%。以上结果证明了文中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3,45(8):91-96, DOI:
    [摘要] (11765) [HTML] (0) [PDF 18.32 M] (49211)
    摘要:
    晶圆级封装技术能够大幅压缩前端收发组件的体积和重量,实现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小型化,也带来诸如热管理、通道隔离、信号串扰、可返修性、可测试性等方面的技术挑战。由于引入了较多的先进工艺步骤和复杂的封装架构,如何对其进行测试以保证成品率、降低成本成为行业关注的技术难题。文中介绍了毫米波晶圆级异构集成封装工艺技术,并针对典型晶圆级封装组件的集成方案和测试流程对测试技术需求和面临的技术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产品测试过程中涉及的晶圆级探针分层测试、治具测试和空口(OTA)测试三个关键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后续射频晶圆级3D封装组件/模块的测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022,44(10):14-20, DOI:
    [摘要] (12186) [HTML] (0) [PDF 12.48 M] (14653)
    摘要:
    根据涡旋电磁波的基本理论在对其性质进行了仿真分析;基于均匀圆形阵列模型验证了平方贝塞尔函数在俯仰角的混叠特性;将线性多普勒、旋转多普勒以及微多普勒的原理以及性质进行比较,以展示涡旋探测的优缺点;归纳了近几年涡旋电磁波在多普勒探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仿真验证了检测能力;同时,总结了在旋转多普勒和微多普勒探测中面临的 关键难题,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22(3):63-69, DOI:
    [摘要] (12192) [HTML] (0) [PDF 12.78 M] (7458)
    摘要:
    特征检测是提高海面小目标检测的有效途径。针对低维特征检测概率低和高维特征虚警难控制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虚警可控随机森林的高维特征检测方法。首先,从时域、频域、时频域等多域提取多维特征,将检测问题转换为高维特征空间中的两分类问题;其次,通过仿真含目标回波,获取海杂波和含目标回波的两类均衡训练样本;然后,将随机森林算法引入到高维特征空间中,建立分裂因子和虚警率的函数关系,获得虚警可控的判决区域;最后,基于IPIX 实测数据验证所提检测器具有一定的性能提升,满足实际雷达恒虚警检测的要求。
    2021(3):1-7, DOI:
    [摘要] (12020) [HTML] (0) [PDF 1.42 M] (1989)
    摘要:
    干扰是机载雷达在作战使用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抗干扰能力成为评价机载雷达性能的关键指标。文中介绍了机载雷达面临的干扰环境,总结了机载雷达抗干扰的思路,指出基于干扰环境感知的抗干扰策略存在的优势。进一步介绍了常用抗干扰措施的机理和实施方法,针对突出的主瓣干扰难题,重点阐述了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极化抗干扰和协同抗干扰技术。最后,面对干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分析了机载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2024,46(6):1-8, DOI:
    [摘要] (5369) [HTML] (0) [PDF 17.75 M] (1755)
    摘要:
    采用认知雷达架构有助于实现雷达抗干扰技术的智能化程度提升。针对认知抗干扰技术领域中雷达对电磁干扰环境的感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多节点干扰调制类型识别方法。该方法针对雷达信号处理的不同节点,如数字波束形成、自适应副瓣对消、脉冲压缩前后以及动目标检测之后,采用多个节点的时频平面和距离多普勒平面作为干扰信号的联合特征提取对象,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节点干扰识别策略模型,以提高多种干扰场景下的干扰识别正确率。为了提升干扰特征的提取能力和网络的训练效率,用于干扰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基础上引入了注意力机制和残差网络,建立了针对多节点策略下的干扰类型识别网络结构,实现了对多种不同干扰场景下的干扰类型识别。仿真结果表明,在单一干扰场景下,当干噪比为14 dB 时,所提算法的干扰识别准确率可达92%。在多干扰场景下,所提算法在不同节点策略的加持下,识别准确率可达90%。
    2020,42(2):1-6, DOI:
    [摘要] (11850) [HTML] (0) [PDF 547.82 K] (1724)
    摘要:
    首先介绍了雷达系统设计过程中各分系统的重要参数,分析了各设计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并以此作为未来雷达优化的约束条件;然后,对比了当前典型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优缺点,分析其不同的适用领域;再从雷达波形、天线以及发射机、系统工程等多个角度对当前已经应用于雷达设计中的智能优化技术进行了分类介绍;最后,对未来雷达的智能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雷达的智能化应用及智能化雷达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24,46(6):9-14, DOI:
    [摘要] (5145) [HTML] (0) [PDF 12.28 M] (1721)
    摘要:
    主瓣欺骗干扰与真实目标场景具有相同的角度,二者在多个表征域具有高度相似性,严重降低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对真实目标的检测和判断能力。针对该问题,为保证有效抑制主瓣欺骗干扰,文中提出了一种实时快速处理抗主瓣欺骗干扰算法。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方位相位编码的回波恢复框架,并且该框架能够对原始回波数据进行分组处理;其次,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处理的快速算法来加快所提方法的处理效率;最后,通过点目标和分布式目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与传统主瓣欺骗干扰方法进行对比,文中所提方法不仅能够降低计算复杂度,还能减少对系统资源的占用。
    2024,46(8):1-7, DOI:
    [摘要] (4944) [HTML] (0) [PDF 16.70 M] (1684)
    摘要:
    随着反舰导弹抗干扰技术发展和性能提升,传统的平台内舰载干扰技术已不足以充分抵御各种海战威胁,因此舷外有源诱饵作为一种具有组网能力的平台外干扰方式备受各国海军的重视。文中首先介绍了舷外有源诱饵的干扰机理、工作特点,分析了舰船防御体系采用舷外有源诱饵的干扰策略,论证了舷外有源干扰的有效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国外舷外有源诱饵装备的发展情况和技术特征;最后,针对新型反舰导弹导引头的抗舷外干扰措施,分析了可以采用的对抗手段。研究内容对舷外有源诱饵及其对抗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可为后续舷外干扰产品设计和导引头抗干扰技术研究提供支撑。
    2024,46(8):8-13, DOI:
    [摘要] (5211) [HTML] (0) [PDF 7.67 M] (1639)
    摘要:
    在电子战、无线网络安全等军事和民用领域中,特定辐射源识别(SEI)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传统方法以人工提取特征为主,依赖先验知识泛化性差;深度学习方法多以含有二维信息的图像为输入,易遗漏关键信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数字频谱余晖图作为深度学习模型输入的解决手段,从而实现了SEI 任务。首先,搭建辐射源信号探测及数据采集系统,获取Wi-Fi 辐射源信号的数字频谱余晖图,建立首个基于数字频谱余晖图的SEI 数据集;其次,利用该图包含信息更丰富的特点,将信号识别问题转化为目标检测问题;最后,在Wi-Fi 辐射源识别数据集(WFEID)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YOLOv5s 在WFEID 上P、R、F1 和mAP等指标均能达到87. 5%以上,从而证明了以数字频谱余晖图作为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入在SEI 任务中是有效的。
    2020,42(3):40-44, DOI:
    [摘要] (12056) [HTML] (0) [PDF 4.27 M] (1131)
    摘要:
    雷达在工作过程中所应对的干扰场景复杂且多变,所具有的反干扰措施难以穷举。人工设计的反干扰流程与抑制策略在面对这些对抗场景时,由于受限于专家的经验知识,其反干扰性能难以保证。对此,文中从雷达抗干扰的应用需求出发,通过引入强化学习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模型的智能抗干扰方法。分别利用Q 学习与Sarsa 两种典型的强化学习算法对反干扰模型中的值函数进行了计算并迭代,使得反干扰策略具备了自主更新与优化功能。仿真结果表明,强化学习算法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收敛并实现反干扰策略的优化。相比于传统的反干扰设计手段,雷达反干扰的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2011,33(3), DOI:
    [摘要] (14468) [HTML] (0) [PDF 0.00 Byte] (1117)
    摘要:
    通过分析目前雷达产品研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过程、工具、数据、知识一体化管理的协同研发平台。阐述了组成雷达协同研发的3个统一化体系:统一化设计环境;统一化流程体系;统一化数据空间。建立了雷达协同研发平台的3层结构:协同层的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跨专业的任务流转;应用层的设计平台,实现知识、工具的有效融合;数据层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源的统一管理。最后结合案例,分析了建立雷达协同研发平台的关键技术、应用价值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979(6), DOI:
    [摘要] (14618) [HTML] (0) [PDF 0.00 Byte] (973)
    摘要:
    本文着重分析机载脈冲多卜勒雷达三项关鍵技术问題: 1.极低副瓣天线; 2.高稳定信号; 3.先进的数字式信号处理技术。并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数据,以便得出量的概念。
    2020,42(9):80-85, DOI:
    [摘要] (12782) [HTML] (0) [PDF 700.98 K] (970)
    摘要:
    相控阵雷达阵面发射单元的供电性能对雷达性能有重要影响,研究供电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法对指导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发射单元的脉冲负载特性,建立了发射单元的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分析了电压突变的产生机理。采用状态空间分段方法,研究了发射单元供电系统的四种工作状态。基于系统状态方程,推导了发射单元电压顶降的理论计算公式,得到电压顶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满足电压顶降约束,推导了储能电容容量的精确和近似计算公式。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结论的正确性。所提出的命题和推论构成了发射单元供电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为长脉宽大型相控阵雷达的阵面供电系统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2020,42(2):85-90, DOI:
    [摘要] (11953) [HTML] (0) [PDF 2.93 M] (942)
    摘要:
    雷达抗干扰技术直接关系到雷达作战能力的发挥,结合电子战技术发展趋势和雷达抗干扰中存在的问题,文中从抗干扰能力指标、总体设计和精细化设计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雷达抗干扰设计需求。首先,从干扰源侦察分析、目标探测跟踪和自适应抗干扰三个方面,构建了反映雷达最终作战能力的抗干扰指标体系;然后,从自适应闭环、一体化兼容和大数据积累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抗干扰设计要求;最后,结合外场试验进行对比验证,提出了精细化设计要求。
    2011,33(3), DOI:
    [摘要] (13457) [HTML] (0) [PDF 0.00 Byte] (902)
    摘要:
    使用基于表面积分方程的矩量法来分析介质与理想导体混合体的电磁散射是计算电磁学的一大热点。对理想导体目标体表面建立电场积分方程,在介质目标体表面建立PMCHW方程组,与基于矩阵分块技术的自适应修正特征基函数法结合,对介质涂敷理想导体目标体的电磁散射进行分析,将其称之为EFIE-PMCHW-AMCBFM(E-P-AMCBFM)。并讨论不同参数如基函数阶数,矩阵块间重叠区域等对计算效率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E-P-AMCBFM对于处理介质-理想导体混合体的电磁散射问题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
    2011,33(3), DOI:
    [摘要] (14109) [HTML] (0) [PDF 0.00 Byte] (878)
    摘要:
    针对窄带相参雷达,文中在对目标进行长时间观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非刚性编队架次分辨的原理。建立了多目标的统一模型,分析了非刚性编队目标的回波多普勒组成,提出了公转多普勒、径向多普勒和调频多普勒等新概念。进而,指出公转多普勒和径向多普勒的和决定了目标时频曲线起点,调频多普勒决定了目标时频曲线的走势。而目标间频率起点和时频曲线走势的差别构成了编队架次分辨的基础,而时频分析则是实现分辨的有效手段。最后,仿真和实测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文中结论的正确性。
    2020,42(5):1-8, DOI:
    [摘要] (12337) [HTML] (0) [PDF 29.21 M] (853)
    摘要:
    根据未来我国深空探测工程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目前深空目标探测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开展地基行星雷达研究的建议,以完善我国的深空探测系统。美国地基深空探测网由地基深空测控通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地基行星雷达系统构成,通过三网系统协同工作,实现了深空探测方式多样化,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文中在研究美国地基深空探测方式的基础上,建议制定我国地基行星雷达发展规划,开展地基行星雷达关键技术研究,为地基深空探测网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2024,46(7):16-22, DOI:
    [摘要] (5627) [HTML] (0) [PDF 18.43 M] (850)
    摘要:
    海面无人机(UAV)的检测属于海杂波背景下的小目标检测问题,多特征联合检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已有的时频三特征检测方法在特征提取阶段计算复杂度过大、难以实现实时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时频图的海面无人机多特征检测方法。首先,对雷达复回波数据进行分段快速傅里叶变换,将计算得到的多普勒幅度谱沿多普勒维对齐拼接从而构建快速时频图;其次,对快速时频图进行归一化,达到杂波抑制和增强目标回波的目的,并基于归一化的快速时频图提取三种时频特征;然后,利用快速凸包学习算法训练给定虚警概率下的检测判决区域;最后,通过实测UAV 数据验证并分析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20,42(3):35-39, DOI:
    [摘要] (11914) [HTML] (0) [PDF 2.28 M] (837)
    摘要:
    基于多组重频相参积累的多普勒解模糊方法
    2024,46(7):1-15, DOI:
    [摘要] (5041) [HTML] (0) [PDF 30.21 M] (818)
    摘要:
    在雷达探测场景中常见旋转引起的微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微动特征与目标的几何和运动参数相关。文中从微动回波的线积分模型出发,基于半波相消的角度对旋转叶片微动回波时频特征形成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在远场条件下,基于半波相消分析了旋转微动瞬时频率的形成机理,解释了其旋转微动时频特征的双端效应。进一步地,将半波相消分析扩展至近场条件,解释了近场条件下时频图双端区和镜面散射区凸显的效应。对于远场和近场条件,该文均给出了时频结果的定量解析计算方法。从图像形状和能量变化的角度对近、远场的时频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不同条件和参数对时频特征形状和细节的影响,基于半波相消分析将近场和远场分析统一起来,同时将线积分模型和局部散射模型联系起来。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过刊浏览